阅读历史 |

第41章(1 / 2)

加入书签

与其被动等待危机的降临,还不如主动去查看危机到底来自何方。

杨峥组织四队斥候,每队二十人,分往东南西北,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同时让城中戒备,男女老少,但凡能拿动武器的,全部上城墙。

到了黄昏,斥候陆陆续续返回,南面蜀军在沈岭上安安静静,东面鄠县也风平浪静,但西北面的美阳、西面的郿县却闹腾起来。

羌氐部族与汉人豪强们发生大规模械斗。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定军斩夏侯,声势震天,魏武恐氐人为刘备所用,乃令雍州刺史张既迁武都氐人五万余落,入扶风、天水二郡。

未几,刘备攻陷汉中,进逼下辩,魏武都太守杨阜迁汉、氐、傁万余户于雍凉各郡。

客观上,羌、氐、匈奴为关中的复苏贡献颇大。

还为朝廷提供了兵源。

此番伐蜀之战,羌氐出力甚多。

雍凉军中亦有大量羌氐勇者。

但也埋下巨大危机。

曹魏强大时,这些危机固然算不了什么,羌氐南匈奴也愿意老老实实的种田过日子。

中原帝国只要不是烂透了,这些少数部族根本没机会。

魏蜀吴三国一只手,就能按着周边的异族打。

可惜曹魏不可能永远强大。

而一统三国的司马晋,恰恰是华夏最烂的两个时代之一。

明帝后期,曹魏国势就已经有倾颓之兆,只能选择与世家大族合作续命。

东汉没解决自身痼疾,曹魏亦没有解决,司马氏更不可能解决。

如今,朝廷日渐腐朽,汉人百姓日子不好过,羌氐匈奴的日子更不好过,裂痕由此而生。

五胡乱华不是一朝而起,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杨峥结合后世网上的论调,以及原主的记忆,大致分析出时代的背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羌氐匈奴包藏祸心,但豪族更不是什么好鸟。

“每日加派人手,探查北面和西面。”杨峥对张特、周煜道。

二人领命。

杨峥又检查城池防务,多备滚石擂木。

虽然兵力单薄,只有四百来人,但都是自己人,众志成城,士气也尚可,听闻是羌氐豪族闹事,也没太当回事。

两天之后,渭水里的浮尸渐渐增多。

西面黑烟滚滚,动静越来越大。

烧杀哭喊声远远飘来。

杨峥在城墙上看到几十骑兵在追逐两三百手无寸铁的汉人百姓。

一看那些骑兵的装扮就知道是豪族的私兵。

装备精良,战马雄健。

武卫营号称中军精锐,都没有这么好的马。

羌氐作乱,豪族闷声发财。

也算是这时代的常规操作了。

骑兵们大声呼喝,仿佛驱赶羊群一般,奋力抽打,企图阻止他们逃向武功城。

百姓恸哭哀嚎,有老者跌倒在地,旋即在马蹄下发出一声惨叫。

骑兵哈哈大笑。

“定是这些豪强在劫掠百姓为奴!”很少出言的周煜道。

“属下这就去砍了这些畜生!”张特怒道。

两人都是平民出身,自然感同身受。

杨峥观察了那些骑兵的气势,训练有素,行进间颇有章法。

而城内并没有多少战马。

武卫营前身是虎豹骑,可惜三十年过去了,战马莫名其妙的消失大半,剩下的羸弱,也渴死在骆谷中。

步卒出城风险太大。

而且直接与豪族交恶,显然不明智。

强龙不压地头蛇。

别人是地头蛇,自己却未必是强龙。

但熟若无睹显然也不是杨峥的风格,没看见也就罢了,看见了无动于衷,就是自己不对了。

而且武功城也缺人,“点齐一百人,随我出城。”

过不多时,杨峥领着一百步卒列阵而出。

好歹是个部曲将,中级军官,却连匹像样的坐骑都没有,杨峥实在感觉寒酸。

不仅自己寒酸,部下们也寒酸。

穿着破烂的盔甲,上面还沾着血迹,没有丝毫军容可言。

比叫花子强不了多少。

人穷志断,人穷底气也不足。

“你等何人?敢在此欺辱百姓!”杨峥沉声喝道,感觉自己的话轻飘飘的,没有分量。

“你又是何人?敢多管闲事?”骑兵中转出一人,盔甲鲜明,拖着长长的青色披风,手持长槊指着杨峥,神态颇为嚣张。

自己是官、是兵,而这厮是民、是奴,居然这么跟自己说话?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身边士卒们也杀气腾腾。

杨峥本来想出来调解一下,大家互相给个面子得了。

没想到别人根本没把自己当根葱。

杨峥故意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