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7章(1 / 2)

加入书签

君不见后世美帝的量化宽松,当滔天一般的纸钞印出来时,全世界都得捏着鼻子为扬基佬接盘,而发钞者的唯一抵押物竟然只是政府信用……

穿越众现在走的自然也是这条路: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工业品先把社会财富总量抬起来再说。至于贵金属——全球的金银矿位置某些人都知道,这个不急。

随着穿越国财富的增长,现如今的工分券已经相当坚挺了。要知道,早期的移民拿到这种纸后,他们唯一能消费的就是食品——各种额外的海鲜(稻米是定量的)。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工资最低的学徒月薪是一两银子,普通技工月薪是二两到三两不等。拿着等值工分券的工人们现在可以去社区商店买到琳琅满目的工业品。

另外,这些人还要存工分券买房,娶老婆——总不能一辈子住在集体宿舍吧?

总之,渡过了最初的艰难阶段后,现在至少在大员社会的内部,由穿越国发行的这种纸币,信用是和银两一样坚挺的。

……

于承德今天在书记员手里领到的,就是这样一沓工分券。这些花纸是用他手里的碎银兑换来的,今后除非于承德要去大明出差,否则的话他这辈子也很难再见到碎银这种东西了。

所有银两兑换完毕后,渔民们带来的那些破包袱也被搜捡完毕。

事实上除了一些零碎小物件外,包袱里所有的破衣服和木碗之类的东西都被没收了——这些玩意会被拿去烧火或者造纸,跳蚤进入社区的一切途径都会被堵死。

这之后就是洗澡环节了。

渔民们进入澡堂后,在拿着短棍的看守指挥下,狠狠地洗了一遍新奇的淋浴。

洗完后,所有人都领到了两套新衣:白麻布t恤,七分裤,大裤衩,麻帆布鞋;女人们还额外领到了一套棉布内衣。

所有流程都是设计好的。当浑浑噩噩的新人们从澡堂出来后,检查身体的医生已经等在那里了。

大部分人在这个环节都会被灌进去一些驱虫药——肠道寄生虫在17世纪是相当普遍的穷人病。

被髡人大夫“整治”完后,在医疗区外汇合的村民们,终于见到了最终boss——前来领人的街道办主任。

第263节 入住

一张白纸好作画。

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赤崁新区,如今已是下辖十余万人的大型居民区了。

这点人数在后世算不上什么,但在17世纪可不算少。大明朝除了京杭广这些一线城市外,其余的二线城市也不过就是这么多人。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很多小县城,平时的常驻人口也就是一两千人。

台江以东的近海平原上,方圆10公里以内的土地正在被陆续开发。焚烧,清理,改造河道,硬化地面,修建道路,搭积木房子……一切都成了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去做就是了。

所有的小区都尽量被建造成最便于管理的正方形,为此建设者们不惜将那些蛛网般的小溪填埋掉。

这种做法是有原因的:从前不久那次风灾中就能看出来,浅表溪流在山洪爆发时其实没什么用,蓄水量太低,当时很多小区都被淹了。

对17世纪的台风和山洪有了深刻认识后,最近一段时间,赤崁这边轰轰烈烈的河道改造工程就开始了。冒着黑烟的煤气铲车被调集到了人口居住区附近的河道,开始了大规模拓深作业。

这种有着一副大屁股,看上去很low的挖机是用煤气,钢索,齿轮,连杆这些部件驱动的。虽说故障率高,挖掘效率低,但是它们不需要进口液压件,是19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主力挖机。

这几台挖机会配合大批的基建工人开挖河道,将原本的蛛网改造成环绕着新区的主干河道,以便对抗未来的山洪。这个工程是长期性的,因为赤崁这边的社区一直在不停扩大,所以挖机制造的深沟会一直往东延伸。

……

从莆田跑路到大员的埕尾村渔民们,他们的新家就在挖机工地旁边。经过初步检疫的“自由行”新人,一般都会被分配到某个边缘小区里“软禁”一段时间,时间通常为半个月。

而接收于承德他们一行人的,则是管着附近几个小区的街道办主任马明。

马明是个削瘦的四十岁老男人。此人来大员之前在杭州乡下当过里长,所以业务很熟练。

带着几个手下从医务站接到于承德他们后,马主任先是挨个点了一遍名,然后笑呵呵地自我介绍一番,接下来大伙便出发去了客运总站。

总站的位置就在码头区身后,是目前穿越国最大的交通枢纽。这里每天要发出多对公交车,小区里的工人会乘坐它们去窑区上班。

公交车一共有2种形态。

第一种是城轨。由于最大的客流量是固定在窑区和赤崁之间,所以每天早晚,会有多列煤气车头驱动的小火车在铁轨上行驶。这种小车头和身后的平板车厢用得都是小直径铁轮,速度比较慢。

短途公交和城轨的车头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车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