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9章(1 / 2)

加入书签

“呵呵,你倒是忠义。”

这时候,一旁的姚建设却发话了。只见他一手摸着刮成青色的下巴壳,脸上带着玩味的表情,缓缓说道:“既如此,那我这里倒是能给你安排个工作。”

……

分流工作就这样持续了下去。

事实上除了梅抚西这队比较重要的骨干之外,其余那些人,凡是不想继续当兵的,穿越众也没有多加挽留。

不过这些人毕竟受过了训练,而且参与了战役,怎么说也算是对曹总兵有好感的自己人。

所以凡是退役的,事后大多都被穿越众重新介绍了工作。不是去商行当护卫,就是去工地上当工头,总之,这些人也很重要,是天津站搞地下工作的重要棋子。

当所有土著士兵都分流完毕后,已经是三天后了。

这个时候,新的飞虎营士兵已经重新在老校场里集结,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正规训练。

当然,像梅抚西这种优秀人才,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大员陆军军校深造。在增长见识洗刷思想的同时,学习热兵器时代的战争,为将来做一个优秀的骑兵将领而努力。

于是当梅抚西回到军营待了几天后,就接到了他意料中的通知——他将会作为第一批随船南下的人员,去传说中的夷州“操练”。

早已和陈二爷打听清楚的梅抚西,心知这就是要去南边的“武学”学本事了。

不过他肯定不会声张,因为在大明朝,边将私设武学,这可是掉脑袋的大罪。

第483节 回航

就在梅抚西收到命令的同时,一支船队停在了大沽口外。重新编组完队形后,船队开始缓缓沿着海河上溯,一路上避过了被浮标标识出来的明暗礁沙,往几十里外的大直沽驶去。

拥有军用无线电报的穿越众,自然不会告诉本地人船队到了。然而在利益面前,土著商人团体早就有了对策。

老爷们在海河口安排了快马和瞭望哨,船队到来的第一时间,繁华的大直沽商埠就忙乱起来。

无数人站在码头上翘首以盼,小孩子跟在岸边乱跑,消息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扩散。周边地区的商人们会在接下几天内赶来,像蚂蚁般将远方的运来的海货分食一空。

往年每逢夏秋季,也会有乘着南风络绎不绝来到天津的南船队,所以本地人对船队并不陌生。

土著之所以对来自夷州的船队如此兴奋,除了无视风向反季节的缘故外,利益才是最大的原动力。

普通明船上拉的货物,无非是一些江南土产,价值最高的是各种丝货,此外还有很多日用品和粮食。

而夷州船仓里装的,可是煤油灯、煤油、玻璃镜、荔枝罐头、暖瓶、马口铁、车轮轴承,制砖机这些高价值商品。

这就相当于把财富浓缩了起来,看似只是一支十船队,但是商品总价远远超过了几十艘沙船组成的传统商队。

夷州货不但价值高,而且从不愁销路,无论运去哪里都会被一扫而空,永远缺货。这也是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动力:每一支夷州船队的到埠,都能催生一批富人,都能令各地商人大赚一笔。

所以当船队上溯到大直沽后,河两岸已经是人头攒动,码头上聚满了接站的商人,就等着财富靠岸了。

这一次到达天津的船队,依旧是由同款的800吨新闸船组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厂陆续有新船下水,所以这次船队的数量增加,达到了十二艘。

总量超过5000吨的货物,在众多土著劳工日夜不停的卸载下,没用两天就全部分流到了各地豪商的仓库里。

明代的京津地区,资本是流通的。5000吨货物看上去很多,但是在京城资本的支持下,依旧被土著全数买入,没有发生滞销情况。

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则是巨量的货款。不过来自后世的穿越众是肯定不会将银子埋入地窖的。这些货款会就地使用,重新参与到经济循环中去。

和之前一样,货款中最大的支出项始终是人。

眼下台湾和大明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当然,这仅指经济方面——穿越众输出工业品,大明提供市场,原材料和人口。

在这个过程中,大明有产生巨量贸易逆差。不过在这一点上,大明是不愁支付的,因为有近乎无限的货币:人。

船队运来如此多的货物,到头来大部分收益都被换成了人。

养一个人是很贵的。

收集流民看似不要钱,但是穿越众要花大钱在天津本地购买粮食和衣料。

不光如此,还要给他们提供材料修建营地,提供药品治疗疾病。在寒冷的北方,要提供燃料、设备和热水……等等等等。

总之,银子到手后,又重新流入了社会各个渠道。最终换来的,就是剃成光头,穿着粗布工作服,茫茫多被塞进船舱北人,男女都有,女士优先。

这次的船队,由于要搭乘很多其他人士,所以只有一半船只装了流民,其余舱位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