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9章(1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极其辛苦的活计。

但张元却乐在其中。

有些人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而有些人,你让他闲下来没事做,他就觉得一条命去了大半截。

张元无疑是后一种人。事越多,越繁杂,他越是做得兴致勃勃。

事实上,他也做得相当的出色。

现在萧定的西军控制下的区域无疑是广袤之极的,但却有几个绝对的中心点。

第一个,自然是兴庆府,这个不用说,李续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而萧定攻打这里的时候,由于兴庆府失陷太快,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全部落到了萧定的手中,而后张元又将周边绝大部分的富户,包括那些从横山之中迁移下来的党项部族首领、长老的家,全都迁移到了兴庆府之中。再加上很多重要的工坊也陆陆续续地迁来,使得兴庆府较之以前,更加地繁荣起来,原本只有不到五万人丁的府城,两年之间,骤然之间便增加到了十数万人丁。

第二个中心点,是西平府。如果说兴庆府是张元作为政治中心来经营的话,西平府则是作为经济中心在经营,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自然条件比之兴庆府要好得多,作为商业中心再合适不过,但要作为政治中心嘛,就太过于危险了一些。

第三个中心点,则是盐州,如今盐州的数十个盐湖,特别是对于粗盐进行精细化加工之后再销售的巨大利润,已经成为了西军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在河湟等地的垦荒还需要时间才能收获成果的情况之下,盐州的盐业对于整个西军的财政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而围绕着兴庆举,张元又成立了顺州、静州、永州、怀州以卫护兴庆府的安全。这些州,全都是军州,而军州的知军,亦都由萧定上本举荐,毫无疑问,得到举荐的人,自然也是出身西军。像贺正,周焕等广锐军将领,现在都是一州知军,便是后期投靠萧定的郑吉华,雷德进,如今在西军之中亦是举足轻得的人物了。

像马兴等人都知道萧定现在可以动员三万骑兵,五万步卒,事实之上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数字,西军的常备军,事实上一直保持在一万五千人上下。

其中铁鹞子三千,步跋子五千,萧定的亲军,事实上也是占着铁鹞子和步跋子的兵额的,剩下的便是广锐军、定边军、镇戎军合计七千人出头。

其它的,便类似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度了,不打仗的时候,这些人便散于乡野之中去耕种,去放牧。当然,这些人也都有着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的军事管理体系,一有战事,一经征召,便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军伍。像这些军队,打仗时的缴获归他们自有,打了大胜仗,还别有赏赐,所以战斗热情不是一般的高。

因为自从萧定出击以来,他们就还没有输过。但凡跟着萧定出去打了仗的这些人,回来之后,一个个的可都是发了财的。回家的第一件事,基本上就是翻新房屋,购买土地,当然,还有娶媳妇儿。

娶本地媳妇儿花费不菲,但架不住这一次从青塘掳掠回来的人丁多,其中多有妇女要么成了寡妇,要么孤苦无依,能寻个人嫁了,便是一个不错的归宿。而西军总管府,也是大力鼓励这样的行为的。

历来通婚,都是融合其它族类的最佳的法门之一。

兴庆府周边的土地价格,已经翻了番,建筑材料亦是打着滚儿的往上涨,而由此连带着的经济增长,让张元乐得是整天笑咪咪的,见了谁都是一副弥勒佛的样子。

要知道,当时萧定还在高原作战的时候,这位却是一副所有人都欠了他钱的模样。

:融合

共勤村距离兴庆府城约有五十里地,差不多已经快要出兴庆府辖区了。

这是一个新建的村子,也是张元在安置新移民的时候设置的诸多村子中的一个。

说是村子,可是规模却不小,整个村子足足有近两百户人家,而且大部分都是属于那种青壮劳力。

实际上,这些人,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府兵。

平时散于四乡八里,耕种为生,但一遇召唤,立即便着甲带刀背弓,集结听令,以一村一乡一县为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军并赶赴集结地点听令。

对待这样的人家,总管府自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优惠的。

比方说这些村子的地理位置都是极好的,交通方便之外,水源也是充足,像共勤村的土地便大都挨着水渠,而这些水渠还都是隋唐之时修建的,两边的土地,可都是上好的水浇地。

除了分给他们最好的土地之外,这些人家同样也是不交赋税,不承担徭役的。

当然,这些人家需要自备盔甲,武器,战马等,而且西军对于武器盔甲都是有着一定要求的,所以这些人家需要去指点的地点购买这些东西。你要是保养得好,兴许一套武器盔甲能传上几代人,你要是运气不好,那说不得便要常常更换了。

而出自于兴庆府的刀枪盔甲,在这些人的监督之下,也是从来不敢怠慢的,卖给他们的也都是优中选优出来的,一点儿也不敢马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